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 部分承认不熟但不愿学
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来,上海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正逐年提高,但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还亟待加强。
2005年—2009年,本市民防部门通过上“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和新浪网,先后开展了3次防灾减灾问卷调查,前后共收集市民反馈意见近5万份,掌握了上海市民对应急减灾认识的手资料。
市民群众对民防(减灾)工作高度认同
市民在问答:“您认为在现阶段,上海市有做好民防(减灾、防空)工作的必要吗?”时,9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无论是防空战备还是防灾减灾,都有必要抓紧做好”这一选项。另有3.7%的网民对做好减灾工作给予了认同,但不认为现时阶段抓好防空战备工作有必要。仅有2.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灾害、战争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现在做好民防工作并不重要。
当被问及:“按照《上海市民防条例》的有关规定,今后,本市的民防部门可能结合防空警报的试鸣,深入社区组织不同规模的防空、防灾演习”时,有87.5%的被调查者表示:“此类演习很有必要,如果有机会,自己将尝试参与”;还有10.3%的人虽然表示不打算参与,但“感到有必要组织类似的演习”。对本市组织防空防灾演习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的被调查者仅分别占1.9%和0.3%。
历次问卷还分别对“本市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开展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新建民防工程,在地下公共基础设施兼顾设防”、“深入社区组织防空、防灾演习”等民防主要工作的认可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这几项涉及防灾应急能力建设的工作,支持率均在90%以上。
民防(减灾)工作的社会知晓度逐年上升
在历次问卷调查中,广大网民对本市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态度积极,并体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其中,有一部分留言直接反映了市民群众对本市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有一部分则是呼吁进一步加大民防工作宣传力度,普及减灾知识,创新宣传形式;还有一些市民直接对《上海市民防条例》等涉及本市减灾管理体制、机制的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市民对《上海市民防条例》等涉及防灾减灾的专业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逐年扩大。去年底的调查结果是: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的市民占58.5%,有印象的占32.8%,从未接触人群仅占8.7%。对本民防工作的了解程度与之接近,统计结果分别是55.8%、38.6%和5.6%。被调查网民在回答:“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前,您是否知道上海市及各区(县)政府,设有‘民防办公室’这一政府部门?”时,选择“知道”的网民占74.2%、表示“似曾听说”的占14.3%、表示“不知道”的占11.5%,这与2005年次开展的市民问卷调查相比,市民的知晓率有了显著提高。
避险知识和救援技急需补课
近年来,本市陆续新建了一批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活动场馆,如:上海地震科普馆、上海消防博物馆、上海市民防教育科普馆等等,有关部门也积极通过社区、学校、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各类减灾知识的普及。但是,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的减灾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市民的减灾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为进一步开展全社会的减灾宣传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民意基础。
尽管市民日益关注城市和自身安全,防灾减灾意识也逐年增强,但大多数人表示不具备充足的减灾知识,在可能面对紧急情况时无法开展自救互救。历次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的被调查市民表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减灾知识和相应的自救互救技能;而有9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掌握”;其余的被调查者既承认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但同时又表示:不愿意去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
评价一个城市的防灾减灾安全程度,并不仅仅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专业队伍建设、减灾器材硬件配置等“政府行为”,而更多地体现在: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接受减灾教育的程度,应对各种灾害事故的自救互救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市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在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